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济

嵌在乡野上的地标:鳌江北港的古井

来源:温州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7-30 11:10:31

南雁宋井


(相关资料图)

平阳鳌江干流以北流域古称北港,因水得名,村落无数。有村自然有井,这里的水井星罗棋布,成为一道道嵌在乡野上的地标,指引着乡民回家的路。

如果说炊烟是晕染乡村的脉,那么井水便是滋养乡民的根。水井是一个村子繁衍生息的发祥地,有的掠过宋元月光,有的披过明清冰霜,有的笼着民国雾纱,春秋代序间,人老去,水依旧鲜活,正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温润日子。乡民的日子从水井头开始,从霞光中那弓身汲水的背影说起。

北宋:南雁横溪村圆井

南雁镇横溪村圆井位于南雁酒厂内,是一口有传奇色彩的古井。话说1978年10月,山门区委决定在南雁筹建南雁糖酒纸综合厂,人们在废墟上清理房基时,挖掘到一米深处,发现地下埋着一块石板,撬开石板,底下有一面直径为0.6米的铜盖,盖沿镌刻“宋徽宗崇宁二年”字样。铜盖之下是一口圆形的水井,这口井水深米许,水面距井沿高约4米,久旱不干涸,暴雨不满水,甚为奇特。

据《平阳王氏》及瑞安高楼东岙《王氏宗谱》载,北宋崇宁二年(1103),王十六携眷自闽南泉州安溪长泰里迁居南雁,蔚成大族,东起横溪尾巷,沿河岸中巷到河头山,兴建十八条街巷,街头巷尾屋檐相连,凡4里长,人称“王家街”。王家人为生活用水和防火之需,开凿十八口井,其水井远近闻名,当地有民谣:“江水清,湖水清,不如南雁溪水清;千口井,万口井,不如王家一口井。”

迨至元至正十三年(1353)春,为反抗元顺帝的残暴统治,李师、金翁瑞组织一支拥有数万人的农民军,啸聚南雁银屏、黄英、狮头等山寨,朝廷官兵时来清剿,纵火烧民房。王家人便封井外逃避难,王家街毁于兵燹,遂成废墟。1980年,南雁糖酒纸综合厂转型为雁荡山酒厂,厂家依托这口井水酿造生产“仙姑牌”古井酒、宋井酒。这一眼涌动了920年的泉流,是目前平阳县最古老且鲜活的水井。它折射出山乡曾经有过的市井繁华,流露出这里曾经有过的刀光剑影,而今正飘逸出北港人舌尖上的醇厚。

南宋:水头后街八角井

后街八角井位于水头镇振德路沿街。这口井水深1.5米,井壁用天然卵石垒砌成方形。井栏用青石板围拱,井口平面整体呈外八角形,老街人都叫八角井。八角井开凿于南宋淳熙年间。淳熙三年(1176),福州府罗源县人黄枟任平阳知县,关心民瘼,享有政声,三年后卸任时,在地方士绅及民众尽心挽留下,黄枟举家迁居蒲峰东麓四十四都杉桥里,择今之凤尾亭西侧大片园建构寓所,人称“黄家庄”,肇基伊始,开凿水井,以便于周边居民用水,延续至今。

四十年前,水头老街上共有十五口水井,上街、中街、后街及新街的居民肩挑手提的,万人藉此过日子。待到自来水普及之后,这些水井要么人为埋没,要么毁于洪水,早已了无踪迹,唯独八角井幸存下来了。这口井承载着太多的怀旧情绪,老街人每当路过后街,只要看一眼八角井,当年的温馨回忆就会弥漫开来。

元代:腾蛟镇林氏义井

腾蛟镇林氏义井位于联源村村头,系花岗岩条形石结构,呈正方形,井水清洌甘甜,为当地村民的主要饮用水。该井开凿于元初,1526年重修时在井口北沿镌刻“林氏义井明嘉靖丙戌志”,1977年再予修葺。

元朝初年,气象乖异,严重旱情频发,民生维艰。时值林景熙入元不仕,隐居故里。他组织族亲遍寻水源,但见大头山有水脉逶迤而来,遂率众人就地挖掘,不日井成,泉涌不息。周边他姓村民闻讯,纷至沓来求水,遭到林氏族人回绝。林景熙得悉后,开导族人应以义为重,宽大为怀,族亲而后欣然启井以济困扶危。乡民感念林景熙的义举,故称之林氏义井。这口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水井,今天依然在联源村头流光溢彩。云天下,盈盈一水,彰显着北港人含仁怀义的淳朴古风。“劫后川原草木腥,忍抛肝胆见才名。苦心凿井甘泉涌,留与儿孙洗甲兵”,这是温州文化人杨奔对林景熙及义井的赞语。斯言然哉。

腾蛟镇林氏义井

明代:水头上小南八角井

山门镇田中央村六角井位于该村三进房,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(1534)。该井外观为六角形,井栏用6块青石榫卯建构,严丝合缝,井壁用自然块石垒砌,呈圆形,井底距离井口深度约3米。南侧井栏外壁有“明嘉靖甲午年程公秉崖”刻字,系楷书竖排。形制古朴典雅,有年代感。

在山门这一片山区平垟之中,水井不计其数,田中央村的六角井最值得称道。它以原汁原味的形态,把五百年前的炊烟、耕牛、田园牧歌勾连起来了。当年那些砍柴的、挑担的、掮杉的,路过这一方宽阔的稻田,谁人不晓得这井水的甘甜。这口有风骨的六角井,让人怀想起山门盆地凿饮耕食的样子。

上小南八角井位于水头镇小南村八角井自然村。据当地《吴氏宗谱》记载,明嘉靖十七年(1538),村中吴家人在此凿井,名八角井,因井而名八角井村。如今的八角井立面呈外六角形内圆形(按其现在形状,该称为六角井),井壁由天然块石垒筑而成,井栏由花岗岩石凿成,紧贴井栏西侧另置一块方形花岗石块,作提水时搁置水桶的平台。井台用花岗岩条石呈放射状铺设,相当紧凑,外压一圈阶沿,合榫而成,亦呈六边形,现保存完整,造型优美。

鳌江南岸小江南,方圆15里地,10个行政村,在这片沙洲平野之上,八角井供养着千户人家,这口小小的水井里,有船工号子的回响,有雁去鸥来的丽影,还有一张张讨海人黝黑的面孔。

水头上小南八角井

清代:怀溪尚店田螺井

怀溪是一个坐拥溪山的集镇。一条蜿蜒10里的大龙湫溪水流贯全境,但不能蓄水,徒留一片石滩,故有菜篮溪之说。当地民谣“暴雨一下浪滔天,未晴三日水断源”,形象地描述了这里民众生活用水的紧缺。于是,村落中应时而生诸多水井,譬如清泉井、沐露井、金洺井、雨池井等,其中,玉风泉井最为奇妙。

玉风泉井位于晓坑村尚店自然村,其貌似田螺,乡民习称田螺井。据平阳《孔氏宗谱》记载,清乾隆六十年(1795),孔继岸自平阳县治南门迁居此地后,寻涌泉而筑井。孔家人就地取材,泉井通体用溪石垒筑。井池呈圆形,直径约0.8米,井壁用卵石错缝围拱,状如城堞,高4米有余,由38级块石台阶盘旋而下。

站在仅容一人通过的井栏口俯瞰,活生生一个大田螺,就像一件古朴而精美的艺术品,精致又富有匠心。当你来怀溪看花树、品尝番鸭的时候,抑或登石城、漫步天街的时候,千万别错过这一口井,届时你将有一眼百年之感。因为偌大的平阳,只此一口惟妙惟肖的田螺井,别无分店。

怀溪尚店田螺井

山门镇高墩畚箕井位于该村村南宫边,开凿于清光绪年间,为村民曾盛淼所创。畚箕井的平面呈“U”字形,一面开口与地面持平,三面用大溪卵石拱券,因形似畚箕而得名。畚箕井的井池为圆形,“人们可以径直从敞口处沿石阶下到井池边舀水,探手可得,同时可容两人上下打水。一旦哪家房屋失火了,就能轮番取水,为救火赢得宝贵的时间。”引领我采风的曾余经先生指着水井说道。畚箕井历经百年风雨剥蚀,石墙罅隙间蕨草葳蕤,庇护着一汪井眼。石阶上苔痕苍苍,古意森然。

山门高墩畚箕井

鳌江北港百村众多古井在日升月落的轮回里,送走了一段又一段韶光。自从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之后,人们对于老井的依赖日益弱化,渐渐无视,直至淡忘了。一些古井在革故鼎新的时代浪潮中,或遭填埋,或被废弃,能够留存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。一个喝着井水长大的人,总有一口井蕴藏着自己的年少回想。在月明星稀之际,我庆幸后街八角井还能时常装饰我的梦境。这些遗存的古井是乡村历史的一个缩影,企望爱之惜之,否则,我们的乡情将无以维系,乡愁将无处安放。

原标题:

嵌在乡野上的地标

——鳌江北港的古井

潘孝平/文陈锋/摄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中商务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